新加坡本地一组研究员发现一种蛋白质与阿茲海默症之间的新关联,若接下来的研究进展顺利,新加坡有望在未来三至五年找出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标记,希望有助即时预测疾病的发作,让病人能更早接受预防性治疗。
这项研究由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杜克—新加坡国大医学研究生院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研究员联合展开。
这七名研究员自2009年起共耗时四年终于发现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与一种名为淀粉样蛋白前体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简称APP) 的功能有关。
领导这项研究的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研究科学家曾力博士日前受访时解释:“我们发现淀粉样蛋白前体可控制新生脑细胞的生长,这对维持健康的脑部功能是相当重要的。淀粉样蛋白前体是通过调节一种名为微小核糖核酸574-5-p号(microRNA574-5-p号)的生物分子的数量来做到这一点。”
“生物分子一般上会促使大脑神经元(neurons)的生长,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淀粉样蛋白前体其实可控制神经元的生长,确保神经元适时生长,以促进正常脑部功能。之前我们都知道淀粉样蛋白前体与阿茲海默症之间有关联,但始终不知是什么。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有了眉目。”
曾力透露,接下来他们会进一步展开研究,了解淀粉样蛋白前体是如何调控微小核糖核酸574-5-p号、在病态情况下如何无法控制这个生物分子,以及微小核糖核酸574-5-p号的多寡与数量失调,会如何导致阿茲海默症的产生。
她说:“最终我们希望将微小核糖核酸574-5-p号发展成阿茲海默症生物标记(biomarker),相信这将有助我们即时预测病人疾病发作,从而让病人更早获得预防治疗。若一切进展顺利并拥有足够的资金,预计可能在未来三至五年便能有些成果。之后或许还能进一步探讨研发潜在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微小核糖核酸是人体细胞中一种能调控基因表达的生物分子,种类约有2500个。自1993年首次发现以来,科学家已陆续找到跟许多病症有关的微小核糖核酸。
也参与这项研究的杜克—新加坡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助理教授诸炫秀指出,脑中的微小核糖核酸会在脑部发育时控制神经,这些生物分子失调也会导致其他精神健康疾病如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
“这项研究发现其实也对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自闭症遗传和细胞机制,带来新启发。”
这项研究已于上个月在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