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父母很早就为子女储备教育基金,有些父母送孩子上补习班,有些父母则为了子女移民。下面新加坡留学网为您介绍一位伟大的陪读母亲。
人物档案 人物:陈女士
年龄:44
国内居住地:成都
移民理由:子女教育
“都是为了马华卿!”这是陈女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意或者无意。
2003年7月3日,35岁的陈女士带着儿子马华卿到了新加坡。那年,儿子只有10岁。
9年过去了,儿子成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陪读妈妈”陈女士则依然拿着三年更新一次的长期居留证。她像候鸟一般,每年夏天回国一次,看望仍在成都的丈夫和母亲。
对她而言,这9年辛苦的全部意义,正在慢慢地发酵出来儿子马华卿已经拿到了新加坡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他正在朝自己外交官的梦想,大步迈进。
为子求学孟母三迁
陈女士出生在东北,父亲是军人,后来随父亲调动,到了湖南上小学,中学时举家搬迁至成都,自此在那安家落户,直到儿子马华卿读小学四年级。
马华卿的英语老师认为他很有语言天分,推荐陈女士送孩子到新加坡接受教育,更好地学英文。这个建议打动了她,她决定带着儿子利用暑假去新加坡“考察”。“如果不适应,大不了我们再悄悄地回来。”
2002年7月3日,母子两人抵达狮城。第三天,她从一对杭州移民夫妇手中租下了一间房,“这就算把家搬到新加坡了。”
安顿好后,马华卿考上了新加坡一所普通的邻里小学“育能小学”。按照学校的规定,他每天早晨7点要抵达学校。但从家里走到地铁站,有20分钟的路程,然后再乘坐40分钟的地铁,马华卿每天不得不清晨5点起床。
“妈妈,你要是看到地铁的窗户里有双摆动的小手,那就是我。”这句话让陈女士意识到孩子很辛苦。因为她每天送孩子到地铁上,发现上面全是为生计奔波的成年人,跟马华卿同龄的孩子。于是,陈女士决定搬家。
几经周折,她找到了育能小学附近的一间房子,距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房租是每个月300新币。
本以为一切步入正轨,半年后,马华卿争取到了一所知名小学“安德逊小学”的就读名额,陈女士不得不再次搬家。这一次,她搬到了安德逊小学马路对面的一栋楼里,租了一个套间,房租价格翻了一倍,每个月750新币。“只希望他每天能多睡会儿。”
马华卿小学毕业后,考上了著名的华侨中学。陈女士发现,因为公车满座,马华卿去上学时常常无法搭上公车。她再次动了搬家的念头。
但华侨中学是所“贵族”名校,不仅学费高昂,学校所在的地段房租价格也十分昂贵,陈女士无法故技重施,权衡再三,她干脆把家搬到公交车的起始站,这样马华卿就能坐上车。而这套房子的租金高达800新币。
在新加坡这些年,陈女士一共搬了20多次家。住所越搬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距离自己工作的地方,也越来越远。其间,她被房东骗过租金和押金,甚至闹上法庭。“只要马华卿上学方便,这就足够了。”
陪读妈妈有苦有甜
虽然丈夫在国内是IT工程师,自己在成都也有资产,但陈女士认为,既然出来了,就应该坚持工作,支付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开销。9年间,她也尝到了在异国工作的酸甜苦辣。
到新加坡的第二天,她经中介介绍去了一家华裔开的美容院工作,主要工作是为顾客洗面美容,推销护肤品和美容疗程。老板欺她初来乍到,只给她1000新币月薪。一次,老板承诺如果她们8名员工能推销出去17万,就每人奖励1000新币的佣金。当她们成功做到时,老板却食言,只给他们8人一共1000新币。
一怒之下,陈女士辞职了。
但失去工作就意味着断绝了母子俩的经济来源,无奈之下,陈女士再去求职。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她辗转更换了3家美容公司工作,直到7年前找到一家新公司,工作才稳定下来。
在工作中,她也因自己的身份和不同的文化习惯,遭遇过各种刁难。一次,一名新加坡女顾客准备接受陈女士的服务时,发现陈女士是中国人,立刻拒绝了她。“我不会让中国女人为我洗脸,我很讨厌中国女人。”
经理一番苦口婆心劝说后,这名顾客勉为其难接受了陈女士的服务。陈女士凭借精湛的手艺,让这名顾客赞不绝口,她们竟意外地成为了好朋友。现在,她的月薪已经达到近3000新币,支付自己和儿子的学费、生活费绰绰有余,“我们每个礼拜还是要去